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于1860年1月1日成立了由英国人控制的潮海关,亦称洋关,这就是汕头海关的前身。20世纪20年代汕头港远洋航线四通八达,其经济腹地涵盖粤东、赣南及闽西南。20世纪30年代高峰期,汕头港口船舶吨位数曾居全国第三。潮海关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建于1898至1922年的潮海关(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濠江区)包含海关钟楼、高级帮办宿舍、华员低级帮办宿舍、外马路副税务司公馆及礐石副税务司公馆等5处不可移动文物,是目前潮汕地区数不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近代西洋建筑,也是历史上规模庞大的潮海关建筑群中仅存的代表性建筑,该址的建筑风格、石雕艺术特色,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项目。
2006年12月,汕头海关投入500余万元对汕头海关钟楼旧址进行原貌修复,开辟为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并于2008年10月22日对外开放。展厅分为两层,一楼展品包括旧时海关的一些业务票证、公函、历史图片以及一些旧时海关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生活用品等;二楼展示解放后汕头海关的发展情况。该馆经常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参观人数1万多人次。其作为传导文化正能量的“媒介”,为小公园开埠区及其周边提升了文化吸引力。
潮海关钟楼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号,原为汕头海关办公地点。1919年建成,1921年海关迁进办公。汕头地处南海,接壤闽台,是岭东的门户,华南之要冲,为粤东商贸中心。继康熙二十四年(1685)创设粤海关后,潮州府辖地亦设庵埠海关总口;后清政府屈服外国强势,于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1.1)被迫在汕头妈屿岛设立潮州新关,后称“潮海关”,其管理权为洋人所支配。
1865年潮海关搬到市区海坪铜山路头(现居平路口),1921年又迁进海关钟楼办公。新中国成立后,海关主权收归国家。1950年2月,潮海关也更名为汕头海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汕头海关也几经搬迁,现已搬至城市新区办公,唯有这海关钟楼还时时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大时钟的大理石面,至今保存完好,大时钟的报时,曾经是汕头市的“标准时间”。2006年春履汕头关长的臧玉健巡视该旧址便指出:为发挥“资政、存史、教育”作用,激励新一代海关人发扬创业精神,拓展海关事业,故修复潮海关钟楼,创建关史陈列馆,以见证汕关历史变迁及发展轨迹,作为兴关强国的教育基地。
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展示的既是汕头海关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的记录,也是粤东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史和汕头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陈列馆有两个展厅:一楼展厅展示1949年以前潮汕地区海关的设立与历史沿革;二楼展厅展示1949年以后汕头海关的发展与建设成就。
这两个展厅里有图片、照片、图表,也有实物。一楼展柜实物有海关金单位兑换劵、海关华员俱乐部刊物《关声》、集益银庄发行的银票和茶壶、奶壶等锡器。二楼有“象牙展柜”。展品繁多,内容详实,见证了汕头海关历史变迁及发展轨迹。
汕头海关还建设了“汕头海关网上关史陈列馆”,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介绍,多角度来解读关史陈列馆的展览内容和汕头海关历史沿革及发展历程。“网上关史陈列馆”共设置栏目8个。共收集展示藏品类照片266幅、建筑类照片197幅、参观活动类照片144幅、收录文章92篇、视频5个,通过图、文、声、像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现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展品。
钟楼鸣 午炮响
“钟楼鸣,午炮响”、“钟楼一鸣,午炮即响”是潮汕俗谚。意为解放前中午12时汕头海关钟楼钟声一响,中山公园即放午炮。
海关钟楼由英国人于1919年开工兴建,是汕头开埠以来较早的建筑物之一。钟楼为两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556平方米。其正门楼顶镶嵌着大理石面黑色罗马数字的大钟,海关钟楼由此得名。
大楼时钟,报时准确,声音洪亮,成为昔日汕头市的标准时间。据说当年中山公园九曲桥的炮山也安置有土炮报时。中午12时海关钟楼钟声一响,公园也放午炮。 为何海关办公大楼要安装大钟呢?其一,从19世纪开始,我国海关学习西方国家海关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办法,超过夜12点就另加一天,由于进出口的船舶来自世界各地,为避免引发争议,统一报时,故设钟楼;其二,当年钟楼的所在地地势相对较高,从妈屿口驶入礐石海的轮船,在远处就能看到海关大楼并听到钟声,起到航标作用;其三,洪亮的钟声成为汕头市报时的标准时间,钟楼也成为汕头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